奖牌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奖牌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【新闻】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突飞猛进火炬兰属

发布时间:2020-10-18 20:14:21 阅读: 来源:奖牌厂家

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突飞猛进

新华网

全国讯:近年来,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突飞猛进,旱作区成为粮食新的增长点。  水路要走,旱路也要走  6月初,西北地区阳光灿烂。甘肃省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咀村村民马古塞尼看着自家的地膜玉米,脸上挂满了笑。虽然这里的年均降水量仅有440毫米,但由于采用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,马古塞尼家的玉米长势喜人。刚到6月,玉米已经有半人高了,肥厚的叶子反射着阳光。  长期以来,旱作农业因为生产能力相对低下,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,而被普遍定义为低效农业。但是,通过各地旱作农业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,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突飞猛进。如今,旱区粮食产量连年稳增。旱作农业地位不断上升,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。  旱作区成为粮食新的增长点  在田间起大小双垄,沟内播种作物,并以地膜全覆盖的种植技术,就是甘肃省近年来探索出的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”。起垄沟播和全膜覆盖,使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,抗旱、保墒、节水、增产效果显著。现在,它已成为包括非洲在内的旱作区广泛使用的一种耕作技术。  据统计,我国旱地面积比重较大,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,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。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、发展节水农业是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,必须高度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。 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具有很高的比较效益。据财政部初步测算,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至6元,而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,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。  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,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、大有希望。过去6年,甘肃省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,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。2011年,甘肃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0万吨,成功实现粮食从依靠调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转变。陕西5年间全省净增粮食超过36亿斤,主要作物单产增长了10%,其中旱地玉米单产提高100斤以上。可见,充分发掘旱作农业生产潜能,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促进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。  此外,旱区大多属于“老、少、边、穷”地区,进一步开发利用旱区农业资源,大力发展旱作农业,对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、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发展,具有战略意义。  旱作农业重大技术迅速推广  长期以来,农业部、财政部等部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农业部组织编制了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》,印发了《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》,连续5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,财政部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项目,推动旱作农业发展。  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告诉记者,推动旱作农业发展,要找准政策着力点。应在支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、强化农业防灾增产技术措施、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方面做文章。今年,财政部、水利部、农业部联合在东北4省区实施“节水增粮行动”,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。同时,中央财政安排稳产增产技术补助34.6亿元,用于旱作农业关键技术补助。 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,发展旱作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“一个促进、两个缓解、三个提高”,即: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;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,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;提高水分生产力,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,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。他说,“十二五”期间,要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%以上。  全国各地把发展旱作农业作为重大战略举措,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推广集成了全膜覆盖、膜下滴灌、机械深松等旱作农业技术,初步形成了分区域、分作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;全国已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500多个,示范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;2011年,以地膜覆盖、膜下滴灌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4亿多亩。  旱作农业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,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,旱作区由原来的产量低而不稳变成了现在的粮食主产区。  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双赢  在各方合力下,我国旱区农业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。全国大约85%的小麦和90%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种植生产的。旱作农业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“稳压器”、消除贫困的“最前线”。  除此之外,旱作农业还是生态安全的“大屏障”。我国沙尘暴沙源的51.8%为旱农地区的退化草地,30.3%为旱作农田。保护利用好旱作农田和草地是防止沙尘暴的第一道屏障。  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,有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值得关注。传统旱作农业的精华是以土壤为核心,重点在精耕细作;而现代旱作农业却是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核心,重视的是水分生产力。于是,地膜覆盖被普遍采用。有人说,我国旱区农业已经进入了“全膜时代”。但地膜自然降解缓慢,很容易成为环境污染,需要引起足够重视。 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梅旭荣说,地膜覆盖能够使非生产性降水消耗的大部分变为有效的生产性耗水,节水增产的效果和效益巨大。但是,现有地膜比较薄不易回收,地膜残留将对农田生态系统和作物生产造成影响。所以我们面临的是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博弈。如何解决好残膜回收,在节水增产的同时将对环境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了矛盾焦点。  广河县县长马东升介绍,为降低农田土壤地膜残存量,广河县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,在各村镇设立回收站点,以每公斤1.2元的价格集中回收废旧地膜。同时,县政府积极联系塑料制品公司对回收的废旧地膜进行再加工、再利用,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。但是,从全国范围看,残膜回收利用尚缺乏有效机制。云南、内蒙古等省区正在探索以政策吸引农民和加工企业回收利用残膜,并鼓励农机部门研发残膜回收农机具的具体措施。  旱作农业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。日前,农业部、财政部在甘肃省兰州市联合召开全国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。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阶段,国家将加大政策、资金、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,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发展。

旱作农业|技术

乌鲁木齐治疗阳痿医院哪家好

哈尔滨牛皮癣治疗医院

常州治皮肤病

无痛人流医院哪家好